号: 56343219X/201810-00021 信息分类: 负责人解读
发布机构: 宿州市政务公开网
成文日期: 2018-09-21 发布日期: 2018-09-21 16:17
文  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领导解读】《宿州市生态区域违法建设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解读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领导解读】《宿州市生态区域违法建设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解读

来源:市环保局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18-09-21 16:17 编辑:环保局

一、方案起草背景及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关键期和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尤其是近年来,连续发生了腾格尔沙漠污染事件、秦岭违规建别墅、祁连山生态环境遭破坏、洞庭湖下塞湖矮围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事件,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洞庭湖下塞湖矮围及相关违纪违法问题查处进展情况报告的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刻汲取洞庭湖被侵占等事件的教训,坚持“以案为鉴”,以此次排查整治为契机,尽快补齐短板,加固生态红线意识,建立重要生态领域监管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我市生态区域违法建设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制定该实施方案。

二、基本遵循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湖泊非法矮围、各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和敏感区违法违规建设活动专项排查整治,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防微杜渐,抓早抓小,严防成势,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宿州样板,为全面加快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美丽宿州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资源保障。

三、框定四大生态元素排查范围和四大整治任务

方案确定湖泊、河道、保护区和生态红线区域等四大全市生态空间元素为重点排查范围。其中,湖泊界定领域为常年水域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湖泊,包括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河道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道;自然保护区包括各类各级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与文化遗产地、重要湿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

排查整治的四大重点任务是以上生态空间的各类经济和建设活动。一是矮围、网围、围湖造地、侵占湖泊、非法采砂活动;二是非法占用河道、行洪通道,影响行洪安全、破坏水工程设施建设活动;三是自然保护区开矿、开垦、挖沙、砍伐、生产型企业、房地产、码头、水(风)电等开发建设活动;四是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和房地产和工业类项目建设活动。

四、厘清部门协作职责,压实责任分工

一是明确市情摸底分工。成立市生态区域违法建设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排查整治工作的总协调,借鉴大督查工作机制,实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对排查出来的重点问题纳入市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环保、国土、住建、农委、水利、林业、市文广新局(旅游局)各司其职,守土有责;二是明确整治主体分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管各园区管委会负责对排查出的各类问题做好整治工作。借鉴省级层面的整治标准,上述职能部门负责抓好各类问题的整改。市公安局负责指导和查处移交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利益链和保护伞;市扫黑办负责指导和协调打击涉及的黑恶势力;市纪委监委负责指导和查处背后的违法违纪行为,并实施追责问责。

五、严格设计时间节点和推进步骤

充分考虑摸底排查、制定整治方案、全面整治等环节工作实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协调统一;时间节点和工作连续性有机融合。确保如期完成整治工作任务。

六、构建三大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法规规章。加快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订。

二是探索建立常态化机制,多渠道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提升。包括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储备制度以及畅通中央和省资金支持申报渠道等;探索建立市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建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融资机制、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市场参与机制等。

三是巩固完善责任落实和压力传到机制。切实履行河(湖)长制职责,沿用《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等规定实施责任追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依法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处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