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近年来,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空气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部署,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积极应对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等四大结构制约因素,深入实施散乱污企业治理、道路扬尘、工业企业深度治理等14个专项行动,不断夯实能力建设,构建了融合智慧环保平台、网格化监控系统、大气110指挥调度系统等为一体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走出了一条适应宿州实际的治霾之路。
强能力,加快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工作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项工作部署到位,工作开展有力有序,硬件能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宿州市已建成VOCs监控点位2处,气象观测激光雷达2部,黑烟车抓拍系统10套,微站点152个,高空监控点位158处,市区204家建筑工地视频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完成,确保六个百分百落实到位;全市乡镇均已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并完成组网;渣土运输车辆、商砼车辆安装OBD远程在线监控装置;全市工业园区已完成“三个全覆盖”建设任务,79家涉气重点排污单位已完成安装联网的有62家,共安装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97台套,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数据传输有效率98.43%,新增的17家涉气重点排污单位在11月底前完成自动监控安装联网。
在软件能力提升方面,宿州与国家环科院、天津环科院、南京环科所、杭州聚光公司等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展开了多方位的合作。国家环科院在污染源解析、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企业应急管控清单编制等多方面与宿州进行交流,在秋冬季期间选派一到两位博士在宿州驻点开展工作,协助我市解决各类技术和研究难题;天津环科院、南京环科所就VOCs整治、异味治理与我市开展合作,杭州聚光公司从2018年在宿州就开始了VOCs走航监测工作。完善的技术手段应用,高水平环保专家、学者为宿州大气环境科学、精准治理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在组织能力建设方面,宿州市组织构建了大气110指挥调度系统,组建了由生态环境、交警、城管、住建等多部门组成的24小时大气污染防治巡查组,对大气污染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交办并日常展开回头看行动,确保宿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增实力,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一是深入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火电燃煤机组及企业自备燃煤机组已全面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在册工业锅炉322台,完成清洁能源替代301台,关停21台。二是加强工业窑炉监管。262家煤矸石砖瓦窑厂已拆除203家,保留的59家已实施深度治理并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海螺、天瑞水泥地标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治理。排查“散乱污”企业2310家,取缔关闭1727家,整顿规范583家。四是持续推进VOCs企业治理。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vocs治理,协同国家环科院、天津环科院、南京环科所,针对重点涉VOCs企业开展溯源分析,提供“一厂一策”并指导企业组织实施。近日,天津环科院将对宿州经开区异味整治情况进行详尽评估。
添动力,加快推进能源替代工程。宿州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偏煤,电煤消费比重较大(2015-2019年,宿州市煤炭消费总量分别为1084.13、1001.48、1037.37、1031.43、1082.19万吨)。面对现状,宿州积极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和削减目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替代,“十三五”期间共开发新能源191.7万吨标准煤。在2016-2018年全省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宿州连续三年获优秀等级。
聚合力,一体化打造物流运输新业态。在公转铁、公转水等工程进展方面:持续推进全市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打造公铁一体化物流运输基地。同时,宿州正加快新汴河、浍河航道整治进度,谋划建设港口铁路运输专用线,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在柴油货车整治方面:今年以来共淘汰国三柴油货车3024辆,新增新能源汽车1036辆。在高污染排放车辆治理方面:划定高污染车辆禁限行区域,严格实行通行证制度,严防高污染车辆驶入城区。共审核拒绝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通行证申请2.3万笔,淘汰1562辆。在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方面:在主城区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创新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上牌,审核通过须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目前共申报1682辆,已发放牌照269副。
蓄潜力,优化用地结构调整涵养绿色本底。通过非煤矿山整治,全市非煤矿山由原来的500多个减少至目前18个;非煤矿山由原来的“散、小、弱、乱”,规范转向现在的“规模化、集约化、健康化”绿色发展。对全市列入治理规划的非煤矿山总投资约6.4亿元,种植树木80万余株(其中各类经济果木25万株),治理面积31245.855亩(其中经济林面积2300余亩),复垦农用地约20000亩。